古法以年柱论命,年柱纳音为本命。
很多人认为这不准确,因为一年有365天,这么大的跨度,怎么可能与人一一对应呢。肯定不如某一天的对应精确度高。
实际上,年柱论命是非常合理的,也有很高的准确度,只不过现在人没有掌握罢了。这还要从天文学上追溯原因。
既然八字是时间预测模型,以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那么到底是以年柱论命还是以日柱论命,就是干支纪年和干支纪日哪一个与人命匹配度高,或者哪一个更精准的问题了。
干支纪年实际就是六十甲子干支纪年,六十甲子轮回作为一种我国古人发明的记录天地时空运转的象数体系,或者说符号载体,首先对应的只能足相对时空运动的轨迹。
天地时空运转,从广义上说,指宇宙中一切天体(包括地球在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往复运动。就狭义而言,地球绕太阳转,月亮绕地球转,太阳率领行星跟随银河转,这就是时空运转。
既然六十甲子干支这套符号体系是客观时空的反映,是与一定的天体运动相联系的,必需与一定的天体运动相对应。如果不对应,或部分对应,部分不对应,则用这样的“符号”预测就可能失准。
甲子轮回有四个隶属不淸、错综交义的体系:
年甲子轮回,一周为60年,计21914.532天,包含12个月甲子轮回周期和365.2422个日甲子轮回周期;
月甲子轮回一周为5年,计1826.211天,包含了 30.43685个日甲子轮回周期;
日甲子轮回一周为60天,包含12个时甲子轮回周期。
1、六十甲子干支与天体对应的准确性
年与月甲子轮回周期是在不断变动中统一前进的“爷爷”和“母亲”;日与时甲子轮回周期是在不变中前进的“儿孙”。由于对应于相关天体运动的“一天”的实际时间天天都在“移动”变化, 而甲子记日、记时的时间长度不变,根本不管闰年、闰月,一种步伐走下去,他们势必要脱离“爷爷”或“母亲”的行进步调。
关于年甲子轮回与天地时空运转的对应关系,最常听到的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甲子轮回反映土、木、水三星相会的天文周期。
土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约3 0 年(今测为29.5年),木星公转一周约12年(今测为11.86年),水星公转一周约0.25年(今测为88天);三星公转周期的最小公倍数约为60年,即60年左右三星可会合一次。
这种观点即便言之成埋,也失之粗糙。且小说三星运转近似值的小断积累必然使公倍数出现移动性误差,五干年前后不可能一样;除三星会合之外的年份,因三星运动速率大不相同,它们每年在空间的相互夹角及其与地球的关系在60年中是不可能周期性重复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甲子轮回反映的是日、地、月三者之间的时空运转关系。
不管是土、木、水三星运转周期,还是日、地、月三者运转周期,都是以周天公度周期模式来解释60甲子周期循环的,也就是一个周期可公度性。但预测讲究的是唯一对应性,三个天体的可公度性不足以说明六十甲子轮回与相关时空信息的对应关系。
况且,人们假想中的周天公度的“度”是在逐年移动的;而太阳和地球(其它天体
也一样)的运动也不是匀速运动,怎能找出一个天体时空运动一一对应而永恒不
变的周期?!就算能找到一个近似的公转周期,则这个“周期”也只能是一个不断
“移动变化”的周期。
再者,即便能找出一个大周期的整体回归段,也无法找到组成大周期链条的每一个环节(甲子符号)的时空回归点。但这又是干支预测所必须要掌握的,因为细节不准确,人事自然也不会预测准确。
2、日甲子轮回周期的准确度
继续探讨日甲子轮回体系与相关天体时空运转的对应关系。
六十甲子最早用于记日,人们最熟悉的时空运动是地球绕太阳运转365.25天约等于一个回归年。日甲子轮回6次等于360天,比实际时空运转的一年少了5.25天。很显然日甲子轮回这套“服装”在这位“顾客”身上短了些。
这一短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相对于实际日地对应关系,日甲子符号回归的时间周期太长。如果日甲子与太阳(地球视运动)在黄道上的同一时点起步,需要经过12000年12175个日甲子轮回周期,该“甲子”才能与太阳(地球视运动)同时恢复到自己的起点。
由于太阳和地球的运转速率都在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种同时“恢复”到同一起点的可能性实在渺茫。
况且由于“岁差”的存在,日地时空运转变化就更加复杂。
反观日甲子轮回,总是固定不变的,显然日甲子轮回标尺上的每一“甲子”符号刻度与日地运动同一单位时间内显现的空间距离(位相)常常不对应。
因为地球沿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行是非匀速运动,同一个“日甲子”时段内所走的空间距离并不相等。甚至每一年同一时段所使用的“日干支”,也不与其所表征的地球运行在黄道上的同一空间位置相对应。如果不对应,这些符号就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时空信息。
众所周知,24节气也是描述时空运转信息的传统符号,但它们是古人“法天则地,合以天完”,“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的基础上确定的,是与地球围绕太阳实际运行的一定距离(空间位相)相对应的,而不受地球运行速度和单位时间所走路程的束缚。
现行的定朔就更加科学准确。最为人熟知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它们每年都分别对应太阳黄经的0度、90度、180度、270度。换句话说,24节气这把度量运动时空的标尺,每年都以同一刻度(符号)反映相同的日地关系。但是在日甲子轮回这把标尺上,用以反映相同日地运动时空位相的刻度符号却经常变换,与月甲子(地支)所反映的时空对应关系不可同日而语。
如图:1942年和(60年后)2002年冬至日出生的人,前者日柱是己酉,后者日柱却是甲子。
按照60年一个周期,年甲子符号已经回归到原来的起点,但日甲子符号却未能回归;即使到180年或1800年后的冬至,日甲子依然不能随着年甲子的回归而回归。
1942年3月21日(癸酉)春分2002年3月21日(戊子)
1942年6月22日(丙申)夏至2002年6月21日(庚申)
1942年9月24日(庚辰)秋分2002年9月23(庚午)
1942年12月22日(已酉)冬至2002年12月22日(甲子)
既然“日甲子”轮回与所对应的天体运动时空经常“错位”,那么隶属于日甲子的时甲子也就没有继续分析的必要了。
也就是说,日甲子轮回要回到原来的位置,可公度周期太长了,前面说到:如果日甲子与太阳(地球视运动)在黄道上的同一时点起步,需要经过12000年12175个日甲子轮回周期,该“甲子”才能与太阳(地球视运动)同时恢复到自己的起点。
相比较而言,准确度反而没有宽泛的年甲子轮回精确。
3、还是要回归年柱甲子轮回
绕了一大圈,不管是分析甲子轮回纪年和纪日,各天体运转周期,可公度性等等,任何事物都要分析本源,分析本质,分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简而言之,就是找根源和关键点。
宇宙中,或者说太阳系中,对地球生命的影响最重要的莫过于日地关系。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占据整个太阳系的98%以上,所以寻找对生命或者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影响因素,必然少不了第一位太阳。
在考虑天体周期长上,我们忽略掉众所周知的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365.2422天不用,偏要绞尽脑汁寻找地球与其他天体公转周期的公倍数来预测人类生命运动的规律,足否有舍本求末、舍近求远、舍重取轻之嫌?
除了太阳这个“霸主”,还有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天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距离近影响也就大。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就是月亮、土星、木星和水星。
另外,太阳系中,又大又胖的木星是“九星之王”,它的质量是其他所有行星质量的2.5倍。
十二地支中,辰戌丑未四个土性地支占据三分之一,说明以“土星”代表的土性能量也非常重要。
从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离地球最近的上木水三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直接影响了五行木土水的质量变化,所以它们才是主导人类群体命运的最重要的先天因素。
或者说,太阳系中各天体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大小,就是五行能量对地球影响的直观反映。
而年柱代表土星、木星和水星的能量,因此年柱占据的八字能量是最大的,相当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年柱对八字的影响是主导性的,这就是古法以年柱纳音为一个人年命的道理所在。
所以一个八字如果年柱得令得时则一生必然福多畅达,代表祖宗和父辈几代人的共同结晶,可以说,祖父两辈之创造和经验之积累是日主家业和事业的基础和保证。
而月柱和日柱则代表日主之自身,代表日主的个性和才能,其影响力显然不如年柱,但积聚着父辈的功德和智慧,故年柱得时得令,则日主必早立家业,早年即可发达亨福。
而月日柱代表自身,月柱得令得时代表日主早年功成名达,日柱得令则代表日主中晚年家业必成,婚姻幸福,所以对于祖业能不能传承下去则全要日主的信仰和才能了。
至于日主和先祖共同创造的家业就全得靠时柱即子孙去完成了。
直知道行星对于地球的影响,我们就可以把研究的范围进一步加以缩小,显然,地球和近地星球的周期性变化运动规律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足影响一个人成长发育的最关键因素,研究地球和人类自身的活动规律显然比研究遥远的天体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应把研究的重点回归到具体的一年中来。
如上所述,日柱的轮回规律显然偏差太大,因此无法正确定性,既然日为时
之母,所以时柱的轮回算法就更不用说精确了。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年月两柱才是预测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关键因素,显然日时两柱在编排时会产生一些偏差,这就导致批命的错误,所以,八字埋论本身就是有一定缺陷的,这套理论死搬硬套怎么能个个都算准呢 ?
如 果按五行阴阳强弱来确定喜忌旺衰,不是自欺欺人吗? 因此我们有必要再对月日时三柱编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以充分研究和论证。
4、五气经天
前述已经论述了日柱甲子轮回无法精准定位周天运转位置,而年柱因为计时算法的原因,往往跟五行真实本源有着比其他三柱更直接、唯一、确定的对应,所以古法中,优先取用年柱来代表命主本人,或者把四柱类比于卦爻,则这个四柱系统的本宫五行,以年柱为准。
如果以五气经天的角度来看:
《素问》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所谓戊己之间,奎璧角轸,乃天地之门户也.戌亥之间,奎璧之分也;辰己之间,角轸之分也.故五运皆起于角轸.
甲己之岁,戊己黅天之气,经于角轸,角属辰轸属巳,其岁月建,得戊辰己巳,干皆土,故为土运.
乙庚之岁,庚辛素天之气,经于角轸,其岁月建,得庚辰辛巳,干皆金,故为金运.
丙辛之岁,壬癸,元天之气起于角轸,其岁得壬辰、癸巳,干皆水,故为水运。
丁壬之岁,甲乙,苍天之气经于角轸,其岁得甲辰、乙巳,干皆木,故为木运。
戊癸之岁,丙丁丹天之气经天于角轸,其岁月建得丙辰丁巳,干皆火,故为火运。夫十干各有本气,是为五行,若五合所化,则为五运。
从古时的天文学观点看,甲、己其实被灌入了土的能量,演化到术数中,就是甲与己化土。甲与己所代表的真正五行意义,是土星所象征、主宰的能量,即:五行真土。
因为五气讲的是以“年”为单位的五行之气的运转,因此以年柱立太极,更能了解和确定命格五行之气输入的能量性质,再顺次年月日时,观察五气的流通,推论八字。
所以《星命抉古录》中讲,古法不仅以年柱论命,而且六亲吉凶分别,以化气五行为证。
凡化气生我者,被我所克者为用为吉。
凡化气克我、泄我者为凶、为敌。
而且很多时候,财、官同属,财、杀相类,因其化气可以为我所用。
表面上看,似乎年柱论命从直观讲缺乏与命主的唯一对应性,而从古天文学、历学来看呢,年柱却与五行的真实内涵有着更深的对应。
所以古法舍表象,而求真谛。后世历学、星学没落,一部分承传流入市井坊间,变为命学,加之文化断代、战乱损毁,五行的真实意义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使得四柱命学表面上看,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但其实,四柱命学是建筑在上古历学、星学之上的一个衍生门类。
总结:
年为命主,日为身主,年为先天承继,日为后天发挥。
八字上,所谓古法论命,看年,特别有道理,而且比以日看的子平实用,就是掌握的人少,继承者更是寥若晨星。
人,都是随波逐流,学简易的容易接受。
假如根据地球公转轨道中相对位置以夹角为1°时确定日柱时柱,是不是能完善模型?
你这篇文章直接动摇了八字的根基。。。。
如果能修改模型,以二十四节气修正日柱时柱的话是不是准确度可以提高了?
不涉及八字根基的问题。八字模型始终是干支四柱,只是八字模型的理解问题,日柱时柱是不需要修订的。现代对四柱、天干、地支的认识还有待深入